找回密码
 注册

快捷登录

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百年莱卡纵览

Mao 2008-8-11 02:11:25 转帖 阅读 6826 来自: 澳大利亚
 自从第一部相机诞生到现在,在相机发展史上能称得上著名品牌的可能会有不少,这些甚至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。但是,在相机发展史上,选择某一个品牌的相机对于用户来说,不是选择那部相机,而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——那我想,这样的品牌可谓就是少之又少了。而著名的德国徕卡(leica)就是这样的一个品牌。

1.jpg

  选择徕卡,为什么说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呢?也许这对不少于习惯使用数码相机的用户来说难于理解,摄影也许仅仅是一种休闲,充其量只是一种爱好。但是,对于使用徕卡的用户来说,可能更多的是选择了一种由徕卡定义的拍摄方式,甚至是一种具有某种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,正如某位摄影家所言:如果丢了自己的莱卡相机,他就放弃摄影。这是因为徕卡出产的专业系列机型功能简单、质量顶级,特别是M系列机型,大都是机械构造,全手动控制。她往往可以让用户发挥极大的创作空间,并且迫使使用者更多地思考如何抓取最美丽的瞬间。而且,每一部徕卡相机都是经过精心制作的不朽作品,顶级的用料、顶级的质量完全可以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,她们都是可以陪伴一生的相机。

2.jpg
  举世闻名的徕卡相机是由德国莱茨公司(后改名为徕卡集团)生产的,她是德国最早的光学仪器生产企业之一,创建于1849年。徕卡主要生产35mm画面胶卷相机,世界上第一款完整意义上的35mm相机更是由徕卡公司生产的。在35mm相机面世以前,人们使用的相机都是木造的机身加上定焦距的镜头,快门速度无法调节,底片为大型的玻璃材料。她们体积庞大,操作困难,在拍摄时必须要架上沉重的三脚架。因此拍照多是富有人家的玩艺,更谈不上摄影创作了。在1913年,熟悉大型相机,同时沉迷使用电影机拍摄短片的奥斯卡·巴纳克(Oscar·Barnack)将拍摄电影片用的35mm胶片使用到相机中,从而设计出一台相当轻巧的相机。这台使用24×36mm胶卷、42mm镜头、1/40秒固定快门的相机就是历史上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135(35mm)照相机,也是徕卡的第一部相机,这种机型当时巴纳克一共制造了两台。后人称之为“原型Leica”(Ur-Leica)。可惜后来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,这种设计的相机并未能及时投入生产。从1914年到1923年间,原型Leica共制造了31台,机身编号从100号开始。

3.gif
“原型Leica”(Ur-Leica)
(0)
Mao

发表回复

评论列表(22条)

Mao 楼主 来自: 澳大利亚

举报

 早期生产的相机

  直至战争结束后,徕卡公司才将Barnack设计的照相机投入生产,并在1925年莱比锡春季博览会(Leipzig Trade Fair)上正式推出30台A型Leica照相机。这些35mm相机大都轻巧方便,无需像木造大型相机那样使用三脚架,它使摄影师彻底摆脱了笨重器材的束缚,以一种新的角度重新诠释影像。而此时开始,徕卡相机正式在商场上发售。值得一提的是奥斯卡·巴纳克(Oscar·Barnack)是一手将徕卡A型相机推出市场的重要人物,后来的LTM(Leica Thread Mount,螺口型)相机都是跟随着这种机身设计一路发展的,后人为了怀念他的贡献,特别将螺口型徕卡相机成为巴纳克(Barnack)相机。

4.jpg
徕卡35mm相机的创始人奥斯卡·巴纳克(Oscar·Barnack)
  事实上,Leitz(徕姿)工厂自1924年开始,就在“原型Leica”的基础上制造出A型Leica(又称为Leica I型)。A型Leica配有50/3.5口径的Elmar镜头,固定在机身上无法更换,机身也没有测距装置,使用时必须目测对焦。随后,leitz公司推出了使用康普(Compur)镜间快门的I B型相机。B型Leica共生产了5年,制造出大约1500台,直到1930年出现了C型Leica,方才告终。1930年,leitz公司生产了I C型相机,她最重要的变革是可以更换镜头。同时问世的镜头是Elmar 25/2.5广角镜头,以及Elmar 135/4.5长焦距镜头。A、B、C三款相机为Leica发展过程的第一个阶段,统称为Leica I型。

5.jpg
当时的徕卡C型相机报道
  1932年,leitz公司生产了具有联动测距的莱卡II型相机,又称D型。同时又生产了没有联动测距的标准型相机,又称E型。1933年生产了有慢速快门的III型。1935年生产了快门速度增加到1/1000秒的IIIa型,至此,莱卡已完全奠定了其性能和结构上的基础,此后的改进,都只是局部的事情了。1938年生产了IIIb型,又称G型,随后是IIIc、d、f型相机。1957年至1960年,leitz公司生产了螺口型徕卡的最后一种型号IIIg型。当然,徕卡早期的机型并没有介绍完,由于战争的需要以及小作坊的灵活性,其中徕姿公司也生产了许多各型号机型的改动版本。例如带“K”号专给德国军方使用的K250型,机身通常刻有“空军所有”、“陆军”以及纳粹鹰徽等符号。战后意大利、英国、瑞典等国家也小批量地定购过徕卡相机并在机身上刻有相应的符号。

  这时,徕卡M3相机已问世,而同期推出的IIIg型是为了满足原有徕卡使用者在感情上和实际上的需要。至此,徕卡机型进入了堪称传奇的M系列时代。
回复 · 2008-8-11 02:13:43
Mao 楼主 来自: 澳大利亚

举报

M系列相机

  徕卡M3

  徕卡相机的历史在1954年翻开了新的一页,一款划时代的135相机——徕卡M3型相机以崭新的面目问世。自M3后,徕卡相继推出的M2、M4、M4-2、M4-P、M6以及M6 TTL几乎都是依循1954年时的基本设计理念而演进过来的。此时,M3也奠定了徕卡在连动测距相机的地位。这款机型保持着30年代以来的基本结构,我们称她是新一代的巴纳克(Barnack)相机,但是M3已经超脱了原来徕卡螺口相机的范畴,变得更完美、更精密,在机械和光学性能各方面都有极大的改进。我们来看看徕卡在1954年所推出的M3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一部135相机:

  ●第一台量产的插力式相机。这样的设计大大提高了更换镜头的速度
  ●首次采用可自动出现相应框线的取景窗,包含有50mm、90mm以及135mm
  ●非常明亮取景窗
  ●便利的上片扳手
  ●机背采用可揭开设计,使得装入胶卷更加方便
  ●只用一个旋转按钮控制所有快门速度,快门速度由B门、1秒至1/1000秒
  ●具有闪光灯自动同步调节功能,闪光灯同步速度为1/50秒
  ●胶卷进程自动调校,每次装入新胶卷后都自动跳至O重新开始计数

6.jpg
7.jpg
  徕卡M3在镜头上使用了细小的塞子卡在准确的位置。每次装镜头时顺时针方向旋约30度便听到清晰的“的”一声,从而杷镜头卡紧。除下镜头时,也需要按下镜头释放键。相比螺口式接口,她更换镜头的速度大大提高,并且不容易损坏镜头。
回复 · 2008-8-11 02:14:33
Mao 楼主 来自: 澳大利亚

举报

  8.jpg
值得一提的是M3的取景窗,她的影像放大倍率为O.91倍,这样的放大倍率使得50mm的标准镜头成为真正的“标准”镜头。另外的创举便是有三个取景框。当装上50、90和135mm镜头时,同样焦距的取景框会自动现出。后期的经过改进的M3更是可以自选取景框以助构图。这些取景框自动矫正视差,取景准确,即使几十年后的今天,使用起来仍然相当清晰。


9.jpg
  徕卡M3一共生产了超过225000台,M3的序号从700 000开始,一直到大约1 206 999。期间这款机型经过了三次的小改良。第一批到785 800的M3没有框线辅助功能,同时它的底片压板采用玻璃制造。另外,早期M3的快门速度和现今的标准是不相同的,在比1/250慢的快门速度上采用的是当时欧洲规格,也就是说1/250秒以下的快门速度分别为1/100、1/50、1/25、1/10、1/5、1/2以及1秒,也就是说比现在的标准少了一级;第二批从785 801到854 000的M3加上了框线,在后来的一部分的底片压板也改成金属材质。而快门速度仍然采用上述规格;从854 001到1 206 999的第三批M3主要的改进是快门速度变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ASA标准。

  徕卡M3是人类在相机制造技术上的一个极大成就,她给整个摄影界带来了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,整个相机制造界从此有了设计的新方向——制造最适合摄影者使用的相机。
回复 · 2008-8-11 02:16:18
Mao 楼主 来自: 澳大利亚

举报

 徕卡M2/M1

  在M3推出3年之后,徕卡公司就生产出了M3的简化版——徕卡M2,M2的生产是从1957年到1968年,持续了12年的时间。M2的推出也是为了迎合部分用户的需要。先前推出的M3没有35mm的框线,但是不少人是很喜欢使用35mm镜头的,而且35mm焦距的镜头本来就是徕卡引以为傲的镜头之一。而M2的框线是35mm、50mm以及90mm,也就是说,这三组更加适合部分人的使用习惯。为了容纳35mm的框线,M2的连动测距系统也跟着调整,取景窗的倍率也变成0.72倍(这个倍率后来就一直是徕卡M型相机的标准)。

  M2在其他方面也有一些缩水。包括底片计数器变成手动复“0”,没有自拍器设计等等。这些更改也反应在价格上,据称M2的成本当时就比M3要低20%。

10.jpg
  M2当时也延伸了几个版本,包括采用了卷片马达的M2-M,同时受美国陆军委托徕卡公司还改良了M2麻烦的装底片程序从而诞生了M2-R。后来,徕卡甚至推出了结构更加简单的M1。M1采用没有测距器的机身,这样的设计是专供科学研究以及显微摄影使用的。在这款相机之后徕卡也陆续开发了用于多种研究目的的专用M型相机,例如MD、MDa等。

  虽然M2不如M3的优秀,可是因为她拥有35mm的框线,而且售价比较便宜,在当时也受到了许多用户的青睐。在12年间一共售出了80 000台以上。

  徕卡M4/M5/M4-2/M4-P

  徕卡M4和前面推出的M系列机型有了不少的改进,较大的是改进了装底片的方式,用户只要将底片头夹入固定的轴心即可。另一个改进是卷片的扳手,她的卷片方式和后来流行的手动卷片相机就很接近了。另外,M4新加入了一组135mm的框线,取景窗的倍率和M2相同,有自拍器,快门速度的配置完全按照现在流行的ASA标准。不过奇怪的是这些改进并没有获得较大的市场认可,M4只生产了58 000多台。期间M4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机身,例如M4 enamel或者是因为产地不同(德国、加拿大)而造成的机身差异。

11.jpg
回复 · 2008-8-11 02:19:09
Mao 楼主 来自: 澳大利亚

举报

徕卡M4

  M4的生产时间比较短,从1967年到1975年,这期间出现了M5。因此有不少人认为M4的结束生产和M5的推出有很大的关系。

  随后推出的M5是第一台加入TTL metering功能的M系列相机。TTL测光对于摄影者来说,无疑具有相当大的用处。在以前M系列机型中都需要外加测光表(安装在机身顶部),也就是说她们都不是透过镜头测光的(Non TTL Metering)。她的取景窗和M4一样都是有35mm、50mm、90mm以及135mm的框线,同时她还可以在取景窗上看到相机的快门速度。这跨机型最受诟病的地方是机身尺寸,她比前代机型都要大上很多。M5自1971年推出到1975年,总共只生产了30 000多台,比M4还少。

12.jpg
  虽然M5提供了先进的测光功能,但是她还是惨遭提前出局的命运。可喜的是在20多年后,仍然有许多人喜爱M5。徕卡M5也逐渐赢回了她该有的声誉,可以说是大器晚成。

  自1975年停产的M4以及M5的销售显然并不理想。为了迎合喜爱M4的用户的胃口,徕卡在1977年推出了M4的第二代机型M4-2。M4-2可以加装卷片马达,框线和M4一样。M4原有的自拍器在M4-2上消失了,不过这款机型安装了闪光灯热靴。M4-2上的产量更少,仅仅有15 000多台。M4-2在加拿大生产,多数是黑色机身,也有少数的银色机身。

  M4-P和M4-2的差别在于取景窗多了两组框线——28mm以及75mm。后缀P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“Professional”的意思。M4-P的生产年间为1980年到1986年。她最新设计的75mm框线是为了配合在1980年出产的75mm F/1.4 Summilux-M镜头,另外,M4-P也可以配合卷片马达使用。

13.jpg
回复 · 2008-8-11 02:20:45
Mao 楼主 来自: 澳大利亚

举报

徕卡M6/M6 TTL

M6,这一台被许多徕卡迷认为是仅次于M3的相机,同时,她也几乎是连动测距相机(Rangefinder Camera)的典范。夸张一点说,她甚至可称为“相机史上最强大的连动测距相机”。M6的成功在于她在体积方面延续了M3等上代机型的传统,却又同时加入了TTL测光的便利性。另外,在徕卡M系列机型中,唯有M6采用钛金属的机身外壳设计。同时与之相配,徕卡还推出了钛金属外观的镜头——50mm F/2、35mm F/1.4、90mm F/2.8。M6从1984年开始生产,至今生产超过100 000台。在现存的连动测距相机中,我想M6的产量和销售量大概史最多的了。

14.jpg

  许多摄影家都认为徕卡M6和前代机型最大的差异是取景窗的倍率。M3后的M系列相机取景窗的倍率都是0.72,到了M6终于又有了改变。在1997年,徕卡推出了配备0.85倍率取景窗的M6 0.85或称M6 HM(HM指的是High Magnification),这款相机没有28mm的框线,因为她有比较大的放大倍率,所以更有些徕卡使用者就以此相机专门安装50mm以上的镜头以增加对焦时的准确性。这种机身在1998年停产,只生产了大约3 000台。原因不是不好,而是在1998年徕卡又给M6注入了新的生命:M6 TTL。

15.jpg
  M6以前的M系列相机都是没有TTL闪光灯测光功能的,为了适应市场需要,M6 TTL就此诞生。为了TTL的新功能,徕卡稍微改变了M6的机身。长宽没有改变,高度增加了2mm。在外观方面和原先的M6没有太大的差别,重量则增加40克。同时她的快门转盘也有了很大的改进,转动起来更加轻松。另外,M6 TTL的取景窗还多了一个圆点以表示正确曝光值。M6 TTL有0.72和0.85倍两种取景窗倍率机身可供选择。新增加了测光功能的M6 TTL据称她的测光表耗电量是比较厉害的。

16.gif
回复 · 2008-8-11 02:22:40
Mao 楼主 来自: 澳大利亚

举报

徕卡M7

  徕卡M7可以看作是电子化的M6,这款相机是徕卡公司在2002年推出的一款电子化的单反相机。M7的机身采用上下盖板采用铜合金,机身骨架则采用铸压铝合金制作,外形尺寸和先前推出的M6 TTL完全一样。和以往徕卡M系列相机相比,最新的M7具有以下特征:

  ●采用电子控制的横走式快门
  ●增加了光圈优先的AE曝光模式
  ●具有快门后幕闪光功能
  ●超高速闪光功能
  ●配备了DX代码识别系统
  ●采用主电源开关设计
  ●取景窗内可显示某些拍摄信息

17.jpg
18.gif
  徕卡M7可以说是掀开了徕卡M系列旁轴机型历史的最新一页。在保持经典机型M6的设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一定范围的电子化改造。新增加了自动测光以及半自动曝光等功能,在不伤害徕卡迷“情愫”的前提下增加了让人惊喜的功能。

19.jpg
回复 · 2008-8-11 02:26:05
Mao 楼主 来自: 澳大利亚

举报

徕卡MP

  徕卡MP本来在1956年就已经推出了。早期的MP胶片计数器安置到机身外,这部相机没有取景框预选扳手,相机底部是快速过片构造,其它方面基本和M3一样。据称,当时MP只生产了500部左右,其中MP-2更少,只有30部左右。限量的生产甚至无法收藏家的需要,这款相机当初在市场上更是身价不菲。

20.jpg
  徕卡公司在2003年重新推出了MP。这款相机在技术上相比当年的MP更进步,质量更加完美,她给摄影家带来了更贴心的设计,操作更加完美。最新推出的MP又一改M7的电子化趋势,再度回到那些追求完美和自我实现的摄影家的最爱——一部纯机械的相机。在数码普及的今天,徕卡仍然有这份坚持,确实让人肃然起敬。

21.jpg
  徕卡MP的设计是将机身回归到单纯的对焦、快门和光圈三大主轴。这些功能完全由摄影者自己来控制,摄影师完全可以依照个人的喜好以及技巧来充分展现个人的创意,而无需去钻研相机复杂的功能。MP采用全金属机身,外观和早期推出的M6几乎一样。这款相机有两种不同的版本,包括银黑相间以及全黑色的。前者有三种不同的取景窗(0.58、0.72、0.85),而全黑机身的只有0.72放大倍率的取景窗。MP采用全机械的快门设计,快门速度由1/1000秒至1秒,同时还有B门,最高闪光同步为1/50秒,和经典的徕卡M系列机械相机一脉相承。

22.jpg
  徕卡MP在底片回卷扳手上做了一些改进,增加了摩擦系数,可以实现更快的胶卷回卷速度。另外,在取景窗的明亮度以及取景窗内的框线的清晰度方面都比以前的M系列机型有了一定的改善。由于做工精细,因此这款机型的价格相当昂贵。只有0.72放大倍率取景窗的全黑MP售价已经达到两万元左右,不过对于担负得起摄影家或者是发烧友来说,有一部可以陪伴自己终身的相机,那些并不算什么。

23.jpg
回复 · 2008-8-11 02:27:46
Mao 楼主 来自: 澳大利亚

举报

徕卡R系列单反相机

  徕卡以M系列相机闻名于世,很多人似乎忽略了她也生产着极高品质的单镜头反光相机。也许正是M系列的名气大,R系列相机显然就相形见拙了。其实也难怪,在60年代以前徕卡公司在单反相机方面的研发并不是很多,可是后来随着单反相机的流行以及单反相机的众多优点,外来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。徕卡的高层也意识到必需生产出自己品牌的单反相机,以免市场上见不到徕卡品牌的单反相机。从那时开始徕卡公司才加大单反相机的投入力度。

  第一部单反相机Leicaflex

  经过了长久的期待,素以M系列旁轴机型闻名于世的徕卡公司,终于在1963年推出了第一款单反相机——Leicaflex。徕卡公司随机还研发了四款R系列镜头:35mm F2.8 Elmarit、50mm F2.0 Summicron、90mm F2.8 Elmarit和 135mm F2.8 Elmarit。因为这些镜头的局限, Leicaflex的测光是非TTL的,这样的设计确实不让人喜欢。不过对于徕卡的第一部单反相机,Leicaflex的亮点也有不少。

24.jpg
  1/2000秒的最高快门速度是她的亮点之一,这样的速度在当时来说是具有领先地位的。另外,继承徕卡M系列机型的取景窗特点,Leicaflex的取景窗非常明亮。还有一点让人关注的是Leicaflex在快门和反光板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,从而大大减少了相机在拍摄时的振动。

  进一步的改良

  1968年,徕卡公司在Leicaflex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并推出了一款Leicaflex SL。这款机型最大的不同是改进了Leicaflex的非TTL测光方式,转而采用由取景窗中的某一区域来测光,即所谓的Selective Metering。简单地说就是范围大一些的点测光,在取景窗中大约为7mm直径的圆这个范围内进行测光。而这个Leicaflex SL上的测光系统更进一步地建立起徕卡在单反相机领域的地位。

25.jpg   在机身的设计方面,SL也采用了一些新的设计,例如全开光圈测光等。另外,SL还延伸出SL MOT,这款机型其实就是多了一个可以加装卷片马达的功能。
回复 · 2008-8-11 02:28:58
123下一页